首页 香烟新闻 正文

未曾谋面的“老师”——烟小悠

傍晚下着小雨,烟酒店无人光顾,正百无聊赖地刷着抖音,突然没来由地想起了一个人。

如果说不熟悉,我们又接触了十个年头;如果说算得上熟悉的话,我和这人又从没谋面。

2014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浏览网页时无意中与《烟草在线》网站相遇。因为我也是开烟酒店的,所以“零售终端”栏目一下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通俗易懂,介绍的经营常识对做生意又可资借鉴,所以第一次见到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一般烟酒店经营者浏览该网站,可能是为了学习经营知识;我因为此前有过只言片语见诸网络报刊,见了业务相关的《烟草在线》,内心自然会蠢蠢欲动。当年3月20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投了一篇《初开烟店遭掉包》的小文章,没想到第二天即被采用。审稿速度之快,令我信心倍增。后来又乘胜追击连续投了几篇,也都被采用了。

其间也就有了和编辑老师的第一次沟通。大概是我投第三篇文章的时候,有一天QQ头像晃动,有人要加好友。请求信息是:“我是烟草在线编辑。”我随机予以通过,发去一个笑脸并打了招呼。

“老师您好,跟您商量一下:第四段有些表述可否作一下调整?”接着发来了调整后的内容给我过目。我从来不喜欢称别人“老师”,名副其实的老师除外;被别人称为“老师”更是非常不习惯,自忖也不够资格。但是让人家别这么叫又太生硬,也有自己当真之嫌。在受宠若惊、心慌意乱之余,对修改过的东西看也没看,就同意了,并表示了感谢。

文章发了之后,自己也仔细推敲了一下,修改后的内容不管是词句还是整体感觉果然非常恰当。油然而生敬佩之意。

这时才仔细看了QQ昵称,叫“烟小悠”。看了年龄显示是27岁,性别为女。我就猜想她大概是个精力旺盛的事业型女性。

我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因为据我观察,她每天上下班时间从来没有过迟到早退,很多时候时间还不到八点半,QQ就开始亮起来了,然后我的投稿平台文章迅速从“未审核”变成“审核中”。大多数时候下午五点半还不关QQ,还能看到审稿进度,知道她仍在加班。

有些时候我晚饭都吃过了,见她还在工作,这种情形一般会持续很长一个阶段,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我猜想可能是多种业务纠缠到一块了,分身无术,只好把时间拉长。中午加班更是习以为常。

即便如此,我们之间的沟通仍没有间断,遇到各种问题“小悠”编辑还会耐心和我沟通,比如,标题问题、结构问题、用词不当问题等等,都会一一和我核实后修改到最恰当才肯罢休。工作那么紧张还能做到如此,这种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真是难得,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年投稿基本是抱着写着玩的心态,没有很花大段时间和认真去做,所以写了几篇后就没有再投。直到2019年可能又写了点,具体写了几篇也不记得了,依稀记得很少。然后就又中断了。

再次给《烟草在线》投稿是2022年的二、三月份,从这个时期开始,我的空闲时间相对多了起来,于是便在投稿上开始投入精力。通常是晚上看店时写,第二天中午修改好,然后投出去。在这时期的稿件中,“小悠”编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指出后对我影响很大。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我就会提醒自己按照她的要求,努力改掉之前所犯错误。虽然能力有限,但尽量写得像样些。

“烟小悠”编辑给我指出的毛病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离题,也就是不能围绕中心思想组织材料,概括总说是一回事,材料又是一回事;或者有时一部分紧扣主题,一部分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二是心中没有框架结构,读起来不知道想表达的是什么,没有条理,杂乱无章。

三是有的地方表达不清晰,让人看不明白。

其实并不是她指出的问题我都心中无数,有时是抱着侥幸心理,不想费事,希望她看不出来。真是怕什么就有什么,虽然审稿很快,每次稿子有什么毛病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不厌其烦的提醒,让我逐步养成了反复审稿、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再提交的习惯。

她对我的最大帮助是让我明白了写作就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事这个道理。有一阵子,我感觉写烟草政策这方面东西比较容易,就尝试写了几篇,提交之后,遭到了批评。也不是批评,说是给我提个“建议”:“如果要写与烟草政策相关的内容,如知识普及,案例分析等,写作时语言要严谨,对政策的理解要全面透彻,切不能以偏概全,以免误导读者。”

看到了QQ发过来的寥寥数语,乱纷纷的脑袋顿时一下清醒了好多。写东西不能为写而写,一定要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形象生动,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是做不到这点的。所以从那以后我就专心思考经营话题,不再像没头苍蝇一样没有目标。凝心聚力的结果使思考更集中,对日常经营观察更仔细。写作取得的成效也更明显。

平时编辑工作量很大,据“小悠”说还有些阶段性的专项工作也要占用一部分精力。感觉她做这行还是很不容易的。我平时也在心里叮嘱自己,一定要好好审稿,不要马虎大意,以免增加她的工作量。但是由于水平有限,错误还是在所难免,只能以后通过多学习,快点进步来慢慢弥补不足了。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不知道姓甚名谁,也未曾打过一个电话,甚至走对面都不可能认识,但在心里早就把她当成了我的老师。能够和她相识,我很幸运。在我接触的诸多编辑中,她对我指导最多也最耐心。可以说,我发出去的每篇文章都有她的心血和汗水。

时间如白驹过隙,屈指算来,不知不觉已往了十个年头。但愿《烟草在线》在她和同事们的辛勤努力下,越办越好。这同样也是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期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